通过宏观经济指标了解宏观经济,常见的指标有:
- 总人口: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的有生命活动的个人的总和。是反映一个国家人口资源的重要指标。
- 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是反映经济总体状况最重要的指标。
- 粮食产量:是指一个地区谷物、豆类和薯类全年的生产总量。粮食价格是“万价之基”。
-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是以工业增加值作为总量指标计算出来的,反映一定时期全国或某一地区工业生产增减变动的相对数,通常以百分数表示。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走势,特别是工业经济短期运行状况、判断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
- 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数量。单位GDP能耗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之一。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全国固定资产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也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用于反映全社会实物商品的消费情况。
- 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主要反映服务业生产的短期变动情况:以基期为100,如果指数大于100,表明服务业生产总体在增长;小于100,表明服务业生产总体在下降。目前,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以上年为基期。用于监测服务业短期生产运行态势。
-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筹集到的归国家支配的资金,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保障。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安排财政资金的支付,反映政府配置资源的范围和规模。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范围和规模。
-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总和。货币供应量依据充当货币的金融工具“货币性”不同划分为M0、M1、M2、M3、M4不同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M0+单位活期存款。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
- 进出口总额★★★★★:是以货币表示的一定时期内一国(包括地区,下同)实际进出口商品的总金额,即同一时期的进口额与出口额之和,反映一国对外货物贸易的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度量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总体变动情况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
-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指一定时期内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相对数,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中生产环节的产品价格变动情况。
- 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是反映房地产价格水平总体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的相对数,是房地产价格变动趋势定量分析的指标。
- 调查失业率★★★★★:指根据抽样调查方法测算得到的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的百分比。调查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并称为四大宏观经济指标。
- 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指在单位就业的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劳动报酬。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是最重要的劳动力市场指标之一。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能够自由支配的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用来衡量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力。
-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报告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简称R&D活动)的经费总和。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
-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月度综合性指数,涵盖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能够及时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的景气状况。是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PMI指数50%为荣枯分水线,低于50%表示制造业经济下降,接近40%,则有经济萧条的趋势。
- 企业景气指数:是通过企业景气调查收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主观判断和预期,编制而成的景气指数,它综合反映了经营主体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感受和信心。以100为临界值,当指数大于100时,反映经济景气状况是乐观的;当指数小于100时,反映经济景气状况是悲观的。
★★★★★表示非常重要的指标。内容引自国家统计局。